礼拜、赞叹、合掌,为学佛人普通之礼仪,尽人能之,何待广为论述?惟据西藏文经籍所载,暨康藏蒙古喇嘛之合掌磕头仪式,则异于汉俗,往往以其事至微细,人所忽略,遂致佛教上普通仪式,于不知不觉举手动足间,己失经旨,是未可以其事之微细而忽略也,学人年来依止蒙藏大德,学习藏文,专修藏密,每以汉藏两地佛教上礼仪,以及习见之事,质疑问难,随手笔录,以资印证,兹所论述,系亲炙上师口述,并蒙诸上师,将关于本题范围内经旨,从藏文经中搜集若干则,撮要译述于次。
顶礼有『全身顶礼』与『五体投地顶礼』之别:
(一)五体投地顶礼式:身之四肢(两掌两膝)及额间五部,完全着地,若仅四肢着地,而头额间不着地,如《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注》及《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证经注》云,顶礼时头额不着地,将来堕在悬头地狱,若生人中,则受驼背残疾之若,又五体投地后,同时全身旋即起立,愈速愈妙,不可伏地久停,起时两手不可向背后伸展,依《赞叹经》注,引据《丹巴戒索》大师云,头伏地久停不起,将来生畜生道中,得鳄鱼身,如生人中,身不美观,愚而无智,起时两手若向背后伸展,则生边地,不闻佛名,又闻诸上师云,五体投地后,两手掌落地同时身体应即起立,切不可两手向上一翻,使两手掌朝天,以经中及藏地礼仪,均无翻手之理,每见汉地磕头,皆翻其两手,掌心向上,不知系据何经典,若谓掌心向上,系顶礼佛足之意,按诸经典,虽有顶礼佛足之说,但其仪式,并不如此,兹据《授比丘戒仪轨》云,佛住世时,说法讲经,座下诸众若有启请右绕三匝,顶礼佛足,系以两手抱佛菩萨之双足,头触其膝,下小腿相并之间,为最敬之礼,于佛涅盘以后,凡受圆满具足戒时,仍然行此大礼,今汉地磕头,以翻手为顶礼佛足者,或即由于传讹,亦未可知也。
(二)全身顶礼,准前五体投地法,两掌两膝着地,同时两掌向前用力推出,随将两腿同时伸直,全身平伏地上,所谓磕大头者是也,磕大头为学习藏密者首先修习之法,藏密以磕大头十万为四加行之一,所谓四加行者,即一皈依,二供曼达,三磕大头,四百字明,此为四加行,此外尚有六加行,即一绕塔,二印塔,三造像,四六字大明咒,或本尊咒,五#施,六宗喀巴大师赞是也,连前之四加行,合称为十加行,每一加行,应修十万,以植修密之基础,然后修持任何本尊之法,自不患不易成就矣,此乃西藏黄教之定轨也,兹将磕大头法,译述于后。
行者先制一木板,其长度约与自身及两手相等,须平滑无节,即长约八尺宽约三尺一板,板之前端,须较后端高出二寸,平放地上,如不制木板,则于光滑地板上行之,亦可。对面悬挂上师佛会图(上海有正书局可购)以为观想之用,(如系礼塔或礼拜舍利,则不用供像,)对像端正立定,两足并齐,乃恭敬合掌于胸前,(前述三合掌法,任择其一行之可也,)然后上举至顶,由上下移,初住额间,此时观想对面上师额间(嗡)字放白色光,下照自身额间,此时自身业消净,顶礼于佛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身项礼,次住喉间,观想上师喉间(阿)字放红色光,下照自身喉间,斯时自身口业清净,顶礼于莲花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口顶礼,次住心间,观想上师心间(吽)字放蓝色光,下照自己心间,斯时自身意业清净,顶礼于金刚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意顶礼,三业既净,然后展开两手,匍匐于地,两手掌用力向前面,同时推出,两足同时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随将伏地之两手,由上移下,两腿亦同时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随将伏地之两手,由上移下,两腿亦同时起立,如是循环,随力多磕,如两手掌生痛,可用两块小棉絮于掌下为助,初磕时必有气喘头眩之患,则不妨量力行之,入后逐渐增加,若每次能磕至千数以上,则身轻如羽矣,未磕头之前,于两足立定合掌时,行者须先诵下咒。
咒曰(梵音)
嗡那摩曼殊洗耳耶那摩苏洗耳耶那摩乌打妈洗耳耶娑哈
上为梵音
藏语为掌背拉插(格)杂洛
娄比背拉插(格)杂洛
却盖背拉插(格)杂洛
汉译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妙吉祥菩萨
顶礼最胜吉祥菩萨
《善逝经》云;起初顶礼时,先将以上咒词一礼一诵三次,则以后顶礼一次,即有千次之力量。
《萨扎请问经》云;若照以上顶礼法,向佛像或佛经佛塔顶礼者,来世生天,若生人中,得人恭敬。
《圣观世音经》云,依上法向佛经塔顶礼者,若生天上,即为天王,若生人中,即为人王,所在之处,不虑贫乏,生生世世,得人恭敬,决定无疑云,念诵“那摩曼殊洗耳耶”等三句咒词时,观想自身化为多身,其数与所在地微尘之数相等,顶礼时身体着地,须迅速倒下,犹如宝刀斩树干应手疾倒之状,斯时作观,其观想法,有种种不同,兹分别列后;
观想一:右手五指从大拇指数起,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之五波罗密,与左手之智慧波罗密相合,是为六度,依之直趋十地道故。又右手方便与左手智慧,合而为一,即从方便与智慧门中,成就色法二身意。
观想二: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两手伏地时,用力前推,即以智慧之利剑,将八万四千烦恼,悉行斩断后,用方便之舟筏,将一切众生,渡登彼岸。
观想三:有害于我者,皆系四魔,天魔、阴魔(又名蕴魔)、欲魔、死魔,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将四魔驱逐,无复为害。
观想四,观想本人化身万千,同时向无量数佛菩萨顶礼,愿以此功德,度尽诸有情,推开解脱门,悉证菩萨果。
以上四法,可择其一二,依法作观,功德无量,此外尚有密法上之观想,即右手为起分,左手为证分,二手相合,成熟度脱之道。又右手主脉五气息,与左手支脉五气息,二者相合,两脉气息,聚于心间,成就双入之道,此义甚深,可于自己本师前求口诀。
上述咒词三遍,念毕后,可择以下咒词之一种,接续随磕随念:
宗喀巴赞词五句
藏音读法如下:
密茂谢比,窦(尔)钦章惹(以)西格
惹(以)茂(得)钦比汪波章(母)比央
杜格奔妈虑窘借桑比打(格)
刚将谢比素(格)章宗喀巴
罗桑插比夏(不)拉索乐瓦窦波
汉译如下:
平等慈悲大海观世音
无垢遍智文殊师利尊
降伏群魔无余秘密主
西藏教主大圣宗喀巴
祈祷善慧称扬莲足下
(西藏黄教教主宗喀巴,为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亦称秘密主)三大菩萨之化身,具足慈智力三德,上五句一偈,为宗喀巴心咒,亦即三大菩萨之心印,念诵功德,广如经说。)
又宗喀巴赞词四句藏音如下
系既宠滚驾(尔)比罗桑扎格(月吐)
嘎(尔)桑纳比章柱(尔)娄穴插(松)
插比背既哈(母)茂(尔)借比古
痛铁涨背顿丹拉插(格)洒尔
汉译如下:
以我所知普遍智慧意
善缘悦耳严饰妙法语
具足见闻思等诸胜义
敬礼显扬吉祥微妙身
(上一偈为赞叹宗喀巴之功德)
忏悔偈二藏音如下:
夺插系丹底牧汪盖利
虑当额当窦兴以既栈
底巴达给既巴既起巴
得达汤杰打给梭梭(尔)杀
汉译如下: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上偈亦可作忏悔之用,引外有念诵百字明顶礼者,有念三十五佛忏悔顶礼者,有念本尊咒,或四皈依顶礼者,随愿行之可也)
忏悔偈(从宗喀巴赞叹经中摘出)
藏音如下:
贡系套茂杜列萨巴以
泪额意既米钩戒斡当
插(得)巴(尔)苏既米吐却
领列却巴茶背梭梭(尔)杀
汉译如下:
无始来时所聚积
身口意等不善业
违犯三种律仪品
各各猛力而忏悔
礼塔绕塔咒
那摩班噶瓦帝哑达纳沟杜利杂耶打他嘎达耶阿(尔)哈帝桑姆耶桑卜达耶塔哑他嗡哑达纳哑达纳嘛哈哑达纳哑达纳比杂也娑哈
念此咒一赞一礼,或口诵此咒绕塔,一次可变为千数。
总之顶礼者,乃对治我慢意,必须三门全磕,五体投地,一礼一赞,功德始大,经云:初合掌印于额部,想佛身功德,将来可得金刚身。次合掌印于喉间,想佛口功德,将来可得六十支佛音。再合掌中印于心间,想佛意功德,将来可得决金刚果位。
学佛人因缺少运动,往往有胃病及失眠症,以及种种病苦,若依此法行之,则全身血脉流通,比任何运动为佳,盖其他运动,如太极拳等类,虽能有益身体,但不能消除业障,此一礼一赞,三业清净,将吾人无始以来之根本业障,完全拔除,为一举两得之最大功德,且就藏经中起正二分云,人之两掌两膝间(即磕头四处着力部分),通乎全身督脉,每日磕头,使此督脉松动,则全身血脉流通,凡所有之气、胆、痰三种病,必不能沾身,且无中风之患,且人当临命终时,四大分离,最为痛苦,地大分离,即有全身抽筋之苦,此为人所共见,如平时预将此十万大头磕过,命终时可免风动抽筋之苦,即死后亦身轻如绵,便得正念现前,一心往生,妙哉妙哉,非佛不能说此法,非藏密无由知此法,愿见闻者,依法行持,并愿广为宣扬,凡有见闻,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合掌仪式
合掌仪式,有显密之分:
(一)显教上之合掌式,称为普通合掌,法以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内空如塔形,此为通常所用者。
(二)密教上之合掌式,称为特别合掌,其式有三合掌,五合掌,十合掌,各种不同,兹述最通用之三合掌法如次;
菩提合掌: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内空(切不可两手掌并紧),屈两大拇指上节,如佛龛形,两大拇指指尖,压于无名指下节,表地大(无名指)与风大(大拇指)相合意,此为顶礼佛部诸尊手印,称为菩提合掌。
莲花合掌:准前菩提手印,不屈两大指上节,掌心内空,两中指微开,如未敷莲花形,此为顶礼于莲花部诸尊手印,称为莲花合掌。
金刚合掌:两手相并,十指交*,右指压左指,掌心内空,如五金刚杵交*形,此为顶礼于金刚部诸尊手印,称为金刚合掌(按此种合掌注无上本续部用之,至于作本续部之金刚合掌则异是,系两手手背相*,左手小指钩右手小指,左手大指,钩右手大指,其余三指直立不连,此种合掌法修作本续部者用之。)
上列三种合掌,各就本师传授,任择其一行之,或因所修本尊不同,而有分别,譬如自己所修本尊为观音法,则为莲花部本尊,即用莲花合掌,惟须最宜注意者,无论何种合掌,两手掌心,切不可合紧,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云两掌合紧,不留余隙,是为外道合掌,将来生在无佛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云: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此外论合掌不可紧闭掌心,经论尚多,兹不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