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鸟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图腾,“神鸟绕日”表达了中华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有研究认为其外层4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可能当时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由此解读可知,太阳神鸟不只是古蜀图腾那么简单,它对了解我国商周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神鸟负日,金乌神话
太阳神鸟金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太阳崇拜的习俗。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常常将太阳与鸟联系在一起,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关于太阳和神鸟的记载。“太阳神鸟”中的4只逆向飞行的鸟,也与“使四鸟”和“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帝俊生晏龙……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这和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鸟崇日”习俗是一脉相承的。又如.
《淮南子》:“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也。”即后羿射日的传说故事,因此太阳也被称为金乌。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其叶如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个神话故事的译文是:在大荒当中,有一座名叫孽摇頵羝的山。山上有棵扶桑树,高三百里,叶子的形状像芥菜叶。有个山谷叫温源谷。汤谷上面也有棵扶桑树,叶子如芥叶。一个太阳刚刚回到汤谷,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升上去。这两个太阳都驮在(三足)鸟背上。
三足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古蜀历法,华夏文化
此外,从太阳神鸟可解读古蜀历法。首先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自身就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每只鸟对应3个月牙(或者说是火苗,或者说是象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说明每只鸟代表一个季节(3个月),4只飞行的神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四时的知识,能够根据四时的不同特点而适时地安排农活。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轮轮弯月,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规律和原因,已经知道“岁”与太阳运行有关,“月”与月亮运行有关,一年有12个月,使用的是阴阳历。这说明古蜀文化与华夏文化一脉相承。
镇国之宝,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有关太阳崇拜文物图案中,以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最为精美,其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所表达的内涵寓意深远,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阳神鸟”金饰的蜀绣制品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2013年,“太阳神鸟”金箔又被公布为禁止出境的文物,并被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在四川古史传说中,曾留下了许多与黄帝、颛顼、大禹有关的记载,说明古蜀族与华夏祖先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至少有70条记载了蜀与商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