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特灵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为什么中国古人有邙山情结?

发表于 2020-10-2 00: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有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人活着的时候就在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睐的埋骨地。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西的巩县(现巩义市)神堤(地名),邙山头就在黄河南岸与洛河的交汇处西南侧,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在历代多有帝王名人身葬于此,于是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洛阳市区正北,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宫。北邙山原名邙山,因位于洛阳北部,因此称之为北邙。

  洛阳是十三朝帝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最久,建都最多的地方,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是佛道儒释与三符三学的肇始点。

  在洛阳,修个广场也能挖出古墓,洛阳人揶揄:在洛阳城内城外,随便一铲子下去,都能挖出古墓。
360截图-1790187.jpg

  有个洛阳小伙许岩做了一张洛阳陵墓地图,在网上火了一把,那张古墓图也比较全面的道出了洛阳的“底蕴”。

  1.古墓界泰斗——洛阳

  王者荣耀里李信的出场语音中,有一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国产第一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赵立新扮演的大明首富沈一石在自焚前,绝唱道:“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

  如果古墓派城市中的泰山北斗是西安和洛阳,那敢称宇宙第一坟场,就唯有北邙山了,不论从数量来看,还是从质量。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那么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从2002年开始的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经过系统的调查与勘测,推算邙山陵墓群多达数十万座,可谓遍地是古墓,当地还有一句戏言——“跺一脚就惊动三皇五帝,刨一镐满是秦砖汉瓦”,直至现在从北邙山附近的公路上行驶,还能看到旁边田野里的封土堆。。

  北邙山不仅古墓数量庞大,更有无数帝王贵胄埋葬于此,在考古中发现光帝王墓就有24座,时间跨度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共六代,在这些帝陵中,有东周历任天子的帝陵,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当地称之为刘秀坟,也有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长陵……

  邙山墓群的面积有近800平方公里,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其中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单单这座山就葬了6代24帝,是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周代、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陵有:

  周天子墓群

  汉中兴大帝光武帝原陵

  庸君boys李煜、陈后主、阿斗墓

  七步杀老弟的曹丕首阳陵

  鹰视狼顾司马懿的高原陵

  劝酒鬼才赵匡胤的永昌陵

  等等……

  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首领和皇帝共计700多位,洛阳埋了其中的80多个,也就是说,五千年来,每十个皇帝就有一个葬在洛阳。

  其他林林总总的名人墓更是数不数胜,咱风水一派的老祖李淳风和袁天罡,在洛阳就有墓冢(虽然真假难辨),还有其他更有名的人,比如:

  战国大忽悠苏秦、张仪墓

  商业巨子吕不韦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墓

  很忙诗圣杜甫墓

  书法成筋颜真卿墓

  神探狄仁杰墓

  等等……

  关羽埋在哪里?篡汉王莽和武圣关公的头颅

  也都葬在洛阳

  (没错,只有头)

  一开始有帝王在邙山下葬,自然是因为邙山风水好,据说老子跑到邙山山顶翠云峰架八卦炉、炼金丹,脱凡成仙。道教第一个“上清宫”,也是建在翠云峰上。

  连终南山的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到山东传道时路过邙山,也不忘到上清宫去瞻仰瞻仰。(活死人墓和王重阳是真的,不过没有林朝英和神雕侠侣)

  中国几千年的墓葬历史,在河南留下的,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丰富的王朝、文化历史,注定会造就丰富的墓葬文化,河南古墓世界之最,河南人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建造了世界第一座以古墓为主题的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据说因为古墓博物馆听起来有些吓人,所以将名字改成了古代艺术博物馆。

  2.摸金校尉

  令人头皮发麻的古墓也使得河南有个行业非常发达——盗墓,这点在洛阳尤其明显。

  看过盗墓小说,肯定知道一个盗墓贼头衔“摸金校尉”,也肯定知道一种盗墓工具“洛阳铲”。
360截图-1074562.jpg
  盗墓和考古神器——洛阳铲

  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据传是曹操设立,曹操本人与河南、洛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洛阳铲,就是民国时洛阳盗墓贼发明的。

  洛阳人似乎天生就有盗墓天分,上面说的那位精神小伙,捣鼓出一张古墓分布图,得亏是生活在现在,要是换做以前,指不定就被洛阳盗墓门派给拉去挖土了。

  民国的洛阳盗墓贼也是盗墓界响当当的一派,当时盗墓界有十大圈子,最厉害的四个是昌平帮、恒洛帮、关中帮、长沙帮。

  洛阳盗墓贼属恒洛一派,关内顶级盗墓天团。

  盗墓贼的猖獗使得洛阳古墓损失惨重,尤其是洛阳邙山墓,白天看着还正常的墓地,一晚上过后遍地都是洛阳铲挖出的探洞,仿佛马蜂窝一般……

  3.洛阳地邪

  吸引十三朝在此定都,一百多位皇帝在此执掌国家大权,又坐拥如此多的帝王陵墓与名人坟冢,还吸引着一代代的盗墓贼,洛阳为何如此特殊,如此充满诱惑?

  无他,风水宝地嘛……

  洛阳有句俗话,叫“洛阳地邪”,当然,“邪”不是指洛阳邪气重,而是说洛阳这地方自古以来就非常神秘与玄学。

  洛阳的玄学指数爆表,但凡说中华文化起源免不了要提到两样“神物”——河图与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国的“宇宙魔方”,也是太极八卦、易经卜算、风水玄学的源头。

  龙马负河图,于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跃起。神龟驮洛书,于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两者均出自洛阳地区。

  解梦的周公曾为洛阳占卜,而后决定在洛水北、瀍水东、西筑起了两座城,总称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

  隋炀帝和武则天在营建洛阳时,都大诏天下赞美,武则天说洛阳“六气运行,均霜露而调序。山川形胜,祥祉荐臻,远无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启神都。”“神都”之名,从此流传至今。

  洛阳的风水形式,是典型的神龙筑穴之地。

  前面说过,洛阳龙脉发自昆仑山,延伸至八百里秦岭而形成了少祖山,而后又有中岳嵩山为父母山,龙脉从嵩山出来后向北盘绕,过山峡而化作岗龙,而后潜龙入地,分出一脉到了北邙山,作为洛阳的背靠之脉,虽然北邙山海拔仅300多米,但蜿蜒而修长,秀丽可依。

  而且洛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周围还有有崤山、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等一众山龙拱卫,恰如群龙戏珠。

  而且“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洛阳非但群山拱卫,而且河流细密,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其间。

  而且按地图来理解,其实五岳山的安排,其实也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四象大局:

  南岳衡山为南方远案,是为朱雀;(古南岳天柱山也是如此)

  泰山在洛阳东面,是为青龙;

  华山耸立洛阳西面,是为白虎;

  恒山在洛阳以北,为靠山玄武;

  嵩山为洛阳近案。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俱全,又有群山龙脉为山阳,江河淮三大水系为水阴,成就洛阳的太极之势,也就堂而皇之成了王气汇聚的龙兴之地。

  如此高规格的风水格局,自然吸引众多王朝在此定都,众多帝王贵胄、历史名人下葬于此,也正因为这天下无双的风水宝地,造就了宇宙大爆炸以来****最高、坟头最多的一座“坟山”——北邙山。

  4.魂归邙山

  随着帝王与名人的传说越来越多,后世之人再魂牵梦绕葬在邙山,就已经不再是风水好坏的问题了,因为那时北邙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山,也不仅仅是一座坟场,它已经超脱了一切时间、空间、物质、经济、战争,成为了一种信仰。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从此成了古代中国人毕生的信念,出生之地得听天由命,但丧葬之地,却可以自己定,所以无数人都想到北邙山找墓地,连陶渊明这样的世外之人,也说“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

  这也导致唐代时北邙山几乎再无寸土立坟,不少唐诗都反映了那时的状况: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古坟上面起新坟,新坟古坟无定主”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

  北邙山下,墓叠墓叠墓叠墓,白骨比土还多,挖旧坟盖新坟,都很常见。

  这种“葬于北邙”的信仰,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古代韩国人和日本人也以葬于邙山为荣耀,而韩国流传至今的丧歌,有些也还在吟唱道“死去的亲人,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你要去邙山,到了那里,就永远回不来了……”

  他们认为死去的人都会到邙山,也就是所谓的“魂归邙山”,不过据说现在韩国自己也在首尔造了个邙山陵墓,这就很韩国思密达了。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现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

  邙山陵墓群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市区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镇光明村—山化镇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积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

  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3]。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文名邙山陵墓群外文名无类别陵墓群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意义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面积360多个自然村海拔高度120米-340米。开放时间9:00-17:00门票价格免费景点级别AAAA级著名景点古墓博物馆所属国家中国所属城市河南省洛阳市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适宜游玩季节全年

  墓葬习俗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黄土土层深厚,粘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至迟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两千多年逐渐形成了崇尚归葬的习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文物保护区内的人口约20万。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陵墓分布

  东汉陵区

  东汉定都洛阳,历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5帝葬于邙山,分别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

  汉光武帝原陵,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

  曹魏陵区

  曹魏共历5帝46年。其中开国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死后葬洛阳。文帝曹丕倡导俭葬,他依山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阳山,故称首阳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称高平陵。高贵乡公曹髦称帝后,不甘为大将军司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个太监、侍卫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部将成济一戟刺死,甚为悲壮惨烈。他后被以王礼安葬。

  西晋陵区

  西晋共历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晋陵区共有5座皇陵,分别为高原陵、峻平陵、崇阳陵、峻阳陵、太阳陵。

  北魏陵区

  北魏都洛阳共历8帝41年。现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其陵分别为长陵、景陵、定陵、静陵。北魏为北方鲜卑人政权,其民族善于骑射,剽悍凶猛。但孝文帝远见卓识,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成就了中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自己则身体力行,死后葬今孟津官庄村南的长陵。长陵,高35米,直径60米,当地人称“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于长陵之南、今冢头村东。《资治通鉴》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军情,足见景陵地势高峻。

  另外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陵、以及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区内。

  陪葬墓

  已发现的王侯将相及名士墓葬

  冉耕,周先贤,墓在白鹤村南。

  吕不韦墓: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樊崇,赤眉军首领,墓在白鹤乡雷湾村西,俗称汉赤眉墓。

  樊哙,汉舞阳侯,墓在王良乡落驾沟村。

  贾谊,汉太傅,墓在平乐镇新庄村东。

  邓晨,汉西华侯,“葬于北芒”。

  灵帝文陵

  灵帝文陵

  邓骘,汉罗侯,“葬洛阳北邙旧茔”。

  祭彤,汉太仆,墓在朝阳镇一带。

  刘宽,汉逯卿侯,墓在朝阳镇,名大尉冢。

  班超,汉定远侯,墓在朝阳镇,称班墓。

  裴潜,三国魏河南尹,墓在横水镇会瀍村。

  石崇,晋卫尉,墓在送庄金谷园遗址。

  冯熙,北魏驸马都尉、昌黎王,墓在凤凰山。据说,此山因埋冯熙而称冯王山,后传讹为凤凰山。

  元怿,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阳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东。俗称“青菜冢”,曾被讹传为“司马懿坟”。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龙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阳王,墓在朝阳镇。其墓高20米,内有"天象图",闻名遐迩。

  苗蕃,唐太原参军,墓在朝阳镇小梁村。

  刘幽求,唐徐国公,墓在送庄凤台村。

  孟郊,唐著名诗人,墓在送庄凤台村,唐大文学家韩愈为其亲撰墓志。

  李虚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阳镇卦沟。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马寺一带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证。

  李承休,唐吴房令,墓在王良乡河清谷。

  魏威信,宋驸马都尉,墓在平乐村南。旧时墓前有虎、马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为该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国公、河阳三城节度使,墓在常袋镇石碑凹村西北。

  张咏,宋左仆射,墓在平乐镇天皇岭。

  伯颜察儿,元蓟国公、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墓在平乐村。

  朱諟鋢,明伊定王,与妃沈氏合葬于长华镇上店村。

  朱讦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阳镇。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镇庙槐村。朱常洵为明神宗宠幸郑贵妃所生,深受溺爱,欲立为太子,大臣们阻之,无奈封福王,就藩洛阳,“费2800万两银”置官邸,“中央财政为之一空”。因此,当时福王府巍峨壮观,富丽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火烧王宫三日不绝,其子朱由崧即位上谥恭宗孝皇帝,陵曰熙陵。

  李天宠,明浙江巡抚,墓在孟津老城。

  陆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铎,明清大书法家。其葬时四门出棺,在孟津城四门各置疑冢,真棺潜葬家中。

  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李际期,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铭、供案、土阙、翁仲、石虎、石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备,动静有致,因此,被称作“李兵部坟神道石刻”,是我国神道石刻艺术的精品。

  帝王陵

  邙山临近京都洛阳,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各朝代的帝王都选择魂归此处,邙山帝王陵主要有八座东周王陵、五座东汉帝陵、两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晋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后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分别是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此外,还有四十余座东周、东汉、曹魏、唐、后梁、后唐、后晋、北宋等朝代帝王陵分布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内,与邙山帝王陵合计八十余座,可见密度之大。

  邙山东部是曹魏、西晋帝陵区,魏晋两朝除过葬在洛阳万安山的魏明帝高平陵和洛河滩上的魏废帝曹髦陵外,其他葬在邙山的全部以山为陵,现已基本摸清帝陵位置分布,但各陵身份尚未确认。

  中部的邙山东周王陵不封不树,上世纪1928年天降暴雨,冲开了其中一座王陵,加拿大人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闻讯赶来,胁迫当地农民将周王陵盗掘一空,此后的五年,他们又把周围的几座周王陵全部盗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全部被运送至国外,国内仅存三件文物分别收藏在洛阳博物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日本、英国等国的博物馆中,另有数千件文物分别在世界各国的私人手中,由于王陵被盗一空,墓主是哪几位周天子难以考证。

  西部的东汉、北魏帝陵及帝陵陪葬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存有封土墓900多座,后农民平整土地种田盖房等活动,推平了许多封土较小的墓,到了二十一世纪,仅存封土大墓300余座,多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50米以上,高50余米,小者直径多在15到40米之间。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名人墓

  在邙山,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著名的有商代伊尹,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东周的苌弘、纵横家苏秦、张仪;秦相吕不韦;西汉文学家贾谊;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天竺大师竺法兰、摄摩腾,定远候班超,强项令董宣;曹魏千里驹曹休;西晋文学家石崇;北魏权臣尔朱荣;唐代诗人杜甫、王之涣、孟郊,宰相狄仁杰、刘幽求,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明代福王,书画家王铎;另有白居易、邵雍、二程、文彦博、范仲淹、姚崇、张说、褚遂良等葬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

  旅游邙山

  邙山又名北邙,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代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洛浦秋风、铜驼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道教邙山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宫以奉祀老子。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下清宫等古建筑。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游览者络绎不绝。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谚语,为我国的历史名山之一。

  邙山又名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洛蒲秋风、铜驼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邙山古时候原名太白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说:“谷水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这里的太白原就是邙山的原名),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经金墉城北。”金谷是一条水的名称。今天的洛阳市还有金谷园路,但是金谷园路的来源是源于附近的金谷园村,和历史上的孟津县送庄镇凤台村西南金谷园遗址不是一个概念。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黄河和邙山

  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这样,两弟子就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了。一天,一个对另一个说:“师傅不知几百年后才回来,我俩何不下山一玩呢?”另一个也早有此意。于是,俩人把火生得旺旺的,锅里添满了水就下山去了。一路上他们玩得开心,但总放心不下师傅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可是,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黄蟒发现了他们,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他俩赶忙抄近路去截,蟒一见乱拐一阵,又向东海奔去了。这条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九曲黄河。

  再说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永远守在这水道的两边,人们就把这条黄蟒留下的黄水道叫黄河,把两个小弟子变成的山叫追蟒山。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到现在。

  邙山之战

  公元543年,两魏第4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而更深入的原因,则是由于高欢的儿子高澄贪色引发。高澄十四岁时就因与其父的宠妾郑氏通奸,差点被高欢杀掉,经司马子如从中周旋,杀掉首告的奴婢灭口,父子才重新和好。后来,高澄又看高仲密美丽的妻子李氏,一见面就扑上去乱扯衣带想要****。李氏不从,衣带尽裂,脱身后向高仲密哭诉。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师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

  高欢也亲自将兵10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侦察骑兵火速通知高欢,说西魏军只携兵械士粮而来,已距高欢40里。高欢勒兵,正阵待敌。黎明时分,两军相交,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一直深入西魏营内。有人奔告高欢说彭乐临阵叛逃,高欢大怒。不久,西北方向尘土飞扬,彭乐遣使告捷,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5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48人。高欢鸣鼓进击,俘敌3万余人,斩首3万余级。

  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粗人,也觉此话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丢弃的营中把一大袋金宝放在马上奔回向高欢复命。

  看来“玩寇”、“养寇”不是唐朝将领发明,自从勾践诛文种,刘邦杀韩信,“兔死狗烹”一直是武人最害怕的事情,以后被唐、元、明等诸多武将奉为长策,时不时就纵“匪”漏网,这样天下有事,才保武人位重权尊,更免鸟尽弓藏之祸。

  彭乐见高欢,张着大嘴报告:“黑獭侥幸逃跑,已经吓得破胆。”高欢既高兴彭乐大战又极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老爷们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良久,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脑袋,权衡再三,未忍下手。鼓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5千人马,回阵复追宇文泰。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派人取来3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因以赏其战胜之功。

  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整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步兵全被俘虏。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追兵聚至,高欢的亲信都督尉兴庆说:“大王您赶快离开,我腰中有百箭,足以射杀百人,保护您撤走。”高欢感动说:“如果我们都能生还,以你为怀州刺史。如果你战死,让你儿子做刺史。”尉兴庆说:“我儿子太小,希望用我哥哥做刺史。”高欢允诺。尉兴庆一人殿后拒战,矢尽,被西魏兵乱刀砍杀。

  东魏有投降的兵士为了请功,把高欢逃跑的方向向西魏报告,宇文泰招集3千敢死队,都执短兵,以大都督贺拨胜为首带军急追。乱阵之中,贺拨胜发现正在苍皇逃命的高欢,执槊与13骑追赶上来,追了数里,好几次槊尖都几乎刺及高欢,大喊:“贺六浑(高欢字),我贺拨破胡(贺拨胜字破胡)今天一定宰了你!”高欢力竭惊恐,几乎心脏病发登时死在马上。他的随从在旁边发箭,射翻西魏两骑,又毙贺拨胜座骑。等到副马赶到,高欢已经跑得没影。贺拔胜叹道:“今天竟然忘记带弓箭,真是天意啊!”

  战后,高欢回邺城,把贺拔岳留在东魏的几个儿子全部整家杀尽。贺拔胜听说后活活气死。宇文泰听到贺拨胜死讯,流泪良久,对左右说:“诸将临敌,神色都显慌张,惟独贺拔公临阵颜色如常,真正是大勇之人啊。”

  由于西魏赵贵等5个将领的手下军队败退,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重新集结,冲杀过来。宇文泰出击,不敌而退,率军逃跑,东魏军队追击。由于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后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脱,屯军渭河上游。

  高欢将兵入陕州,部下封子绘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已成********,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高欢见众将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

  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东魏军自此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

  邙山大捷

  564年的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洛阳陷落的话,将直接威胁到北齐政权的存在。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

  北齐全国各地的军马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已经绝望了。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的援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得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以后每次出战,兰陵王都戴上这个面具。

  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史书这样记载北周军队惨败的样子:“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诗歌邙山

  【晋】张载《七哀诗》:“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北魏俪道元《水经注?谷水》曰:“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陇也。”

  【唐】韩愈《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白居易《浩歌行》:“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问《北邙》曰:“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天涯悠悠葬日促,岗岅崎岖不停毂。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山头涧底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唐】张籍《北邙行》:“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乐府诗·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金】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仰首望飞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上一篇:古墓的秘密!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
下一篇:托梦的老黄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托特灵异网

GMT+8, 2025-1-3 10:01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

© 2020 thothhom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