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三僚村其实还有陈、刘、沈三姓,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只剩下沈姓与曾姓抗争,沈姓与曾姓隔河而居,坐落在对面的山岭上,两姓成为冤家对头。因为曾姓有不少人在皇帝身边充当国师,可能有机会与皇帝经常讨论堪舆之术,皇帝知道曾姓祖先的祠堂左缘没有“沙手”(方言,曾主任也不知道普通话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一堵土墙,大概起消煞的作用),皇帝便笑话他。这位曾姓祖先非常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跟皇帝说,沈姓人多,我们曾姓没有本事,不是我不知道,而是修好之后,沈姓的人会想方设法毁掉它。
皇帝于是千里派兵,还由身边一个姓王的太监坐镇督修,“沙手”始成。曾姓为了借助皇家势力彻底剿灭沈姓,便使了一个大胆的绝招,在王太监回京的头天晚上,曾姓宴请王太监,饭后王太监暴病身亡,曾姓把王太监的尸体放在沈姓的祠堂门口,告发沈姓犯有谋害罪,皇帝派兵剿杀沈姓。
其实,王太监究竟是沈姓还是曾姓谋害的,只有曾姓人自己知道了。王太监死后就葬在“沙手”旁,日夜守护着曾姓的风水,今天还能够看到王太监的坟墓,年久失修,几乎淹没在土层之中,只剩下一块碑石,也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这段在三僚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概真正成为一坯黄土了。
如果不是曾主任的指点,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王太监联系在一起。皇帝还准许曾姓在正月十一大闹花灯,正月十四点神火,曾姓从此人丁大旺。曾姓趁这一机会又在风水上对沈姓予以彻底的打击,因为沈姓居住的地方属蜈蚣形,曾姓便在通往沈姓的道路上建一石拱桥,呈伸长的鹅颈形状,鹅吃蜈蚣,沈姓人烟日渐稀少,最后只剩下一家,今天也被迫改为曾姓祖婆的姓氏——钟姓,否则将无法在三僚生存。
钟书记将我带到这户人家察看了一番,这户人家已经从河对面搬迁到靠近曾姓的地盘,距离石拱桥不远,与人换得一块田地,才建起了今天的房屋,他希望能够靠近墟市,生活方便,没想到房子的前后左右都被水田包围,几乎是孤悬在水田中央,他无法从外姓人手上争取到生存的空间,从外面进入他家也只有一条泥泞的田埂。看到这逼仄的生存空间,几乎毫无退路,我的内心只有酸楚。
在三僚村,一旦某一块风水被人相中,而这块风水又位于别姓或者别的家族地域范围,他们就有可能采取舍弃生命的做法,以此获取这块风水。“猛虎回头”和“观音望海”就是属于这一类风水。曾姓的某一房祖先看中了“猛虎回头”这块地方,但是属于另外一房的地盘,只好采取嫖宿该房媳妇的办法,事情败露,被该房族人活活打死,于是告官,提出的条件是葬在“猛虎回头”。曾姓祖婆的坟墓风水为“观音望海”,背靠大山,群山环抱,山势蜂拥而至,前面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座坟墓也有一个故事。曾姓曾经十八代单传,曾姓祖婆的娘家是钟姓,曾姓人发现钟姓的地盘上有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要获取这块风水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曾姓祖婆为了家族大义,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舍命吞金,死于娘家。曾姓说既然人不明不白地死在娘家,没有任何要求,只求钟姓一块地方下葬,钟姓答应“平地你莫想,高山任你采”,正中曾姓下怀,获得了这块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据说从此以后,曾姓也开始打破十八代单传的困窘生存局面。
三僚村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水文化,被海内外易学界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中国风水文化的诞生地”。2008年6月,三僚风水文化正式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声名远播的三僚村近几年来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海外各地人千里迢迢走进三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媒体单位。他们都是去探索那块土地上的神奇和奥秘;去寻觅已长眠在地下先人们的踪迹履痕。
历史沿革
现为兴国县梅窖镇所辖的行政村。苏区时期一度属于胜利县,民国期间属于仁爱乡,1949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建立了三僚乡人民政府,下设曾屋、廖屋、排上、背村等4个行政村。管辖范围是三僚村和梅窖村的一部分。
1956年12月兴国县撤区并乡,三僚乡并入梅窖乡,1958年划入龙岗公社,1961年改属梅窖公社,1961年再改属龙岗公社,1984年起梅窖乡(镇)管辖至今
三僚村现辖(由西向东排列)沙前、江下塘、上僚、下僚、南门、上舍、排上、社背、江背段、布头、竹背、老屋下、横坑、石下、杨家山、油槽勿、松树下、三佰圩等18个村民小组总户人数956户、总人口4785人,土地面积2930亩、旱地486亩、林地15586.5亩。党员人数57名,其中女党员3名。以水稻和烟叶为主导产业,堪舆文化旅游开发为特色
地形地貌
三僚村是一个北、南、西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6公里,由西向东倾斜的小盆地。后龙山(海拔550.5米)从西向东横亘在盆地的北面,牛轭丘(海拔774.6米)、庙子岭(海拔692.2米)、罗刷岭(海拔676米)等几道山峰由南往东横亘在村南,村西是与黄岭村交界的黄岭(海拔467.5米),
东面虽然是平坦的水田和缓坡,但也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的小石峰罗经石(海拔387.3米),将三僚村封闭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盆地。盆地最高点是村南的牛轭丘。盆地最低点是松树下小学附近的河床,海拔高度为279.8米。高低落差为494.8米。村庄的中心地带——三僚诚真希望小学门前的广场海拔高度为301.8米
三僚村处在兴国县东部的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质板块的交接点上。村北的后龙山属石英石岩,土质贫薄,干旱缺水,林木稀疏,山上土壤为砂质土,山头不时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巨石突起。村南的几座大山,是石灰岩层,虽然也有巨石突兀,但山体土质却是黄壤土,草木丰盈,并有多处泉水涌流,长年不息,比如观音岩、石下、磨石等泉。这条岩溶带上,有观音岩、吸石寨等溶洞存在。盆地中间,是这两种地质形态交接的冲积平原,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由三僚的溪河冲积而成,土地肥沃平旷,适宜水稻栽植
地理位置
三僚村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境内。地理方位是东经115o41’15"至115o45’00"之间,北纬26o20’00"至26o22’30"之间。北距江西省省会南昌400公里,西距赣州市区150公里。三僚村处在兴国、宁都、于都三县交界点,距兴国县城67公里,
宁都县城47公里,于都县城55公里。三僚村经宁都可与昌厦公路相通,319国道在兴国县的大坑、于都县的银坑、桥头和宁都县赖村呈半圆的弓状将三僚村包围。始于兴国大坑、终于宁都邮村的樟青公路(省道)将319国道的半圆划了一条直线,成为弓弦,三僚村犹如搭在弓上的箭簇。
319国道519公里处的桥背(于都县的葛坳、银坑之间)有一条便道与三僚村相连,里程为10公里。三僚与樟青公路中梅窖镇有水泥村道相连,仅6公里。三僚距赣州飞机场、井冈山飞机场分别是150公里,距京九铁路兴国火车站70公里。兴国县城、宁都县城每天都有中巴客车通往三僚村
旅游文化资源
三僚村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风水文化资源,这是三僚旅游的金字招牌,具有极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三僚还有历史文化名人、山水、溶岩、古木、奇石、宗教庙宇、庙会等景观内容。风水文化资源是三僚村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兵灾纪录
三僚村自唐末杨公定居以来,代代名师云集,华厦巨屋,蔚然可观。从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谱中古村图,可以略窥一二。三僚村庄建筑的破坏,主要是清初以来的三次兵灾
第一次
是清初顺治11年,清兵攻略赣南,在兴国遭遇民众的抵抗。据兴国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衣锦乡三僚曾拱辰、曾象吾、曾玉华等领导农民数百人,
以梅窖太平岩为据点,继烟兵进行抗清斗争。这支队伍与青塘何辉明领导的农民队伍相联络,出入永丰、万安、泰和、于都等地。”这场战争持续了二年多,这支三僚曾氏为主组织的抗清义兵,最后被清兵封锁在太平岩溶洞之内,以烟火熏逼而败。战争结束后,清兵对三僚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据三僚村廖屋村尾一个旧碑记载,清顺治28年前,三僚廖氏一度逃逸一空,没有了人烟。至到顺治28年,才有少数逃到外地的族人陆续返回。
曾氏在这场战争中,更是遭到一场浩劫。据兴国县同治县志记载,清初三僚村的村民曾秀禄、曾秀荣兄弟,在“戊子至甲寅”村庄“两遭兵寇”之后,因见枯骨遍野,惨不忍睹。一起收拾骨骸数以千具,在村前的荒地黄土嵊,建了一座巨坟,并在坟前立碑名“万人墓”。清初这场战争,三僚的古村落遭到了一场毁灭性打击
第二次
是民国八年,即公元1919年5月,正当北京城里学生爱国运动期间,北洋政府却正在对三僚村进行一场洗劫。这场战争的起源征收鸦片烟的“青苗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对鸦片种植实行一种所谓“寓禁于征”的政策。即允许农民种植鸦片,但对烟农课以重税,并在每年收成之前,按每亩6块银元的标准进行征税,对于不能缴税的烟苗,立即铲除。民国八年,北洋军连长张绪千率兵进入三僚查铲烟苗过程中,和烟农发生武装冲突,张绪千被土炮击伤,在抬返县城途中,跌入河内淹死。事后,县衙向赣南镇守使吴鸿昌搬兵讨伐,发动了一场历时二个多月的战争。最后投入北洋军一个团及兴国、于都二县的警察支队,并收买了绿林武装,才攻破三僚,全村被屠杀村民一千余人,将房屋焚毁一空。这场兵灾,对三僚村的古村建筑,几乎是致命的毁灭。这场战争的进程,在当时的上海《大公报》、《申报》均有详细报导,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次
是民国34年,即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当时兴国、宁都是江西省的大后方,江西省政府曾一度从泰和迁到宁都,并修通了兴国至宁都的公路。国民党46军一辆运输车,在梅窖店山一带遭到抢劫,其军部即派兵一团,以搜剿“土匪”为名,扫荡了三僚村,枪杀60余人,烧毁房屋一千余间。三僚村原有曾屋、廖屋二个圩场,曾屋圩场即在这场兵灾中完全烧毁。三次兵灾时间跨度约300多年,尤其第二次、第三次之间相距只有26年,战争的伤痕未能恢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劫后之余的三僚村,令人扼腕
著名景点
阴阳溪
三僚的地形还酷似一幅阴阳太极图形,原来是因为村里有两条弯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二溪合而为一地形成了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头的水温左右两岸竟相差5、6度。缘由合二为一的那两条溪流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那条水温更冷的叫阴溪右边那条水温更热的叫阳溪。鸟瞰眼前这块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处在指针的两边,就象太极图形中的两仪。随行的风水学研究者胡玉春先生说盆地的四边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还有活龙脑、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传说,这其中就蕴藏着《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胡先生指着那块被人称之为罗盘指针的“罗经石”说:三僚的奥妙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探索清楚,这座“罗经石”上有一个地下溶洞,就从来没有人走到过尽头。十几年前爱探险的我走进了这个怪石磷露的地洞,看见了许多奇妙怪异的现象,也掉入地下暗河经历了一回死的考验。
杨公祠
2000年建成的杨公祠是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赞助并施工的。祠堂是锁着的,无法入内,仅从外观上看其造型十分豪华壮观,外墙全是青石雕刻,正面墙壁刻满了浮雕,内容是杨公著书、出游、进政、考风水的四组大幅浮雕,仰视中呈现出立体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呼之欲出;人物下面以“山清水秀、江山多娇、群峰叠翠、玉溪春色”为题的四幅风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其细腻逼真的工艺也让人叹为观止。
大杉树
三僚村最富传奇的还是山腰上一棵十几里外就能看的见的形似伞盖的大杉树和树底下的形似包裹的两块巨石。传说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当年也发现了三僚这块山环水绕的宝地,在曾文辿眼中这杉树如伞盖巨石如印章,他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师傅杨筠松却当即断言为:“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三僚人说,是杨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机,所以他才没有后代,但他的两个徒弟却从此在这大山深处繁衍不息。替人看风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谋生的祖传技艺,三僚人和许许多多的人都把杨公视为祖先供奉着
眠弓岭
即是三僚村东面的东华山,此景仍存。一峰独起,云遮雾绕,险峻异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称“眠弓峻岭”。古人有诗曰“攀桂莫言云路远,登临正如步蟾宫。”形容登眠弓岭如同登天
独石岩
就是村口的罗经石,杨救贫当年选中三僚传道授业,是因为三僚村地形状如一个太极图形。站在两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山“罗经石”恰似罗盘中的指针。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极图中的两仪,为强化八卦图形,后来人为在盆地中间建造了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在全村营造了八个景点,吻合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风水建筑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龟蛇会、石拱桥、虎形祠、狗形祠、蛇形猫眼祠、靠壁天井侧面祠、石仙宫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墙形墓、寅时葬而卯时发、凤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风格。
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八景”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
汾水龙潭
在村子南方的天马山下,是从溶洞观音岩侧涌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时建三僚水库,将潭淹没,故景已不存。这条河水极为清澈,在村子中部与另一河会合,清浊分明,杨公钳记中的“南方天马水流东”就是指这条水
留记珠石
据清代宁都进士丁有美的三僚游记,留记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诗描绘:“山腰有石一珠圆,屹立巍巍万古看。威势雄昂如虎踞,形横屈曲似龙盘”
西山晚照
其实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诗云:“金乌欲坠晚将临,万叠西山渐送阴。雁落芦汀翎带锦,鸦投江树翅翻金”
东郭朝云
是三僚村朝霞满天的景观。村子东面看见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厂,山体破损。古人诗谓“好看随风收敛去,不知还在几重山”
北浦渔歌
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边,北浦乃古代三僚村东北的水泽。从三僚古村图上看,古代村东北是一个湖泊,荷花映日,碧叶连天,村民在湖内捕鱼捉虾。古人诗云:“湾湾流水抱树前,北有渔翁乐自然。噫欤数声烟树晚,徘徊一曲夕阳天”
南林晴翠
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马山下,与于都梅屋村交界处的一片缓坡土岗,古代是一片树林,仍屹立不少大松树。晴雨之间,风光无限
(来三僚村,找志愿者导游师→廖小毛,愿意为你详解各个景点陈年往事)
堪舆之村
影响力
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2013年9月,中国风水家协会命名三僚村为“中国十大风水宝地”,中国风协主席高占全授牌。第三届中国风水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三僚由来
三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看风水,风水堪舆文化的繁盛与杨救贫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乡土文化
庙会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庙会,为菩萨唱戏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内自己有戏班,八十年代后,戏班解散了,便从外地请戏班唱戏,唱戏时村民呼朋引友观看,热闹非凡。三僚庙会情况大致如下:
杨公戏:旧历正月,是风水先生为答谢杨救贫祖师保佑他们一年中生意兴隆举行的娱乐活动,唱戏时间一般为十几天,最多可达一个多月,取决于风水先生还愿资金多寡情况。曾氏、廖氏杨公庙会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故杨公庙会在三僚的时间很长。但是乡村唱戏往往在下午四点才开始,表演到深夜,游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戏:福主是村庄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戏在旧历二月,曾氏的福主戏在旧历十月,福主戏时间长短也取决于化缘情况,一般可以达到10天左右
真君戏:真君即许旌扬,水神,民间称其为许真君,每年农历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戏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时间大约是十天
华陀戏:三僚村供奉药神华陀,每年四月,为华陀唱戏还愿,感谢他保佑村民身体健康
此外,三僚还有一些地方神明,如关帝、老官、三太子等,过去每年在固定时间会为他们举行庙会,但已经渐渐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种比较正常进行。虽然庙会仍每年照常进行,但赴庙会的信徒、观众渐渐稀少了
寺庙庵堂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较丰富,庵堂庙宇比较多,现有大小祠庙10余座,其中有专人住守的有6处,有和尚2名、斋公(未出家的守庙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计宗教人员14人。现将三僚村内的主要祠庙和供奉的菩萨介绍如下:
曾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诚真希望小学旁,新建。二进,前厅供奉着樟木雕刻的杨公和曾公真身像,后厅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为砖混结构,殿宇式,单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门面为花岗岩雕刻,由广东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墙上镶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为三僚曾氏历史上的国师、明师和皇帝的诏书等史料。曾氏杨公祠是游客到三僚的主要参观点,有专人管理。相传风水先生出师的罗盘,要放在杨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灵气,故每年有大量风水先生到杨公祠内祭祀供奉
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廖屋村内,旧屋重修,殿宇式建筑,占地约80平方米,墙上悬挂着木质的廖屋历代国师、明师匾。供奉杨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华陀等五尊菩萨。杨公和廖公菩萨都是近10年内新雕刻而成,体积较小。以碑坊代替门,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专人管理,由于往来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逊于曾氏杨公祠
东华寺: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距圩街5华里。东华寺原址在庙子岭上,毁于民国年间,1985年恢复时,虽然沿用了寺名,但却是在山下一处普通民房内立香火,土木结构,坐东朝西,供奉佛教的如来佛、弥勒佛等菩萨,大殿有一副对联曰:“油来释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诞李尔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中”,东华寺地处偏僻,游人甚少
北斗庵:位于三僚村后龙山竹背村小组的范围内,一进村即可以看见山顶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红瓦白墙,但距三僚圩约有五华里的距离。古寺因“文革”荒芜,1991年5月重修,外门楣写着“北斗寺”三个大字,内门楣则是“清风明月”四字。大殿有两副对联: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福亦能赐必须把出善心来。寺内供奉的是佛教如来、观音、弥勒等佛像,驻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赞叹村里四大特色的歇后语:“北斗庵的钟——响。”钟声可以震荡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于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个山坳里,因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传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庙乃清代咸丰年间建,初时为尼姑庵堂,后演变为佛寺。1987年重修。为一殿三间。周围没有人家,比较僻静,有水田数丘,守庙人以耕田为主
西竺寺:位于三僚村西边通往黄岭的山道旁边,与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毁于“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间,砖木结构。供奉佛教诸菩萨,有一位居士驻守。相传西竺寺过去殿宇宏伟,香火鼎盛
观音寺:位于三僚村排上小组的金凤山下观音岩前,曾用寺名金凤寺,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寺殿堂分为上下二幢,下幢为清代建筑,原驻女尼。上幢为新建,用殿堂将观音岩洞口盖住,现住和尚。新年还新建了戏台和观音殿,观音寺供奉佛教如来、观音等菩萨神像,相传观音像求子甚灵,香火较为旺盛。观音寺前有简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库大坝上,长1.5公里
水阁寺:位于三僚圩北侧河边,原寺建筑宏伟,民国年间被火焚毁,在原址旁边修复。一殿式,寺内供奉的是坊神、水神,无人驻守
关帝庙:位于三僚曾屋土围内,一殿式小庙,供奉关公菩萨
真君祠: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楼阁式小庙,没有专人驻守,供奉许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许真君像游村求雨
风水建筑
三僚村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风水文化村,村内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但由于民国8年、民国34年的战火和“文革”的破坏,对村内的风水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存风水建筑数量有限,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发掘、整理甚至去恢复。三僚村现存的风水建筑主要分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筑,我们将其中主要建筑分类介绍: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毁,廖氏宗祠正在恢复。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风水角度都进行了认真的讲究,大多数可以成为风水术的教材
我们将其中一些典型作一个简介:
1、兰溪堂: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又名侧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开院门。祠前有一个反弓刀形水池。祠建于明朝中叶,原来三房俱发,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改动了朝向,丁财忽衰,几乎绝了二房,在清嘉庆年间再修时,特意立了禁碑,不许后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是曾氏一个房祠,祠建正在后龙山一个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以蛇的特性设计。后龙是一条蜿蜒的山梁,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梁落穴处。祠堂后坡用石块摆成蛇鳞形,状如蛇颈。祠堂院门开在右侧,门口有一堵墙挡着,绕道而入,是一道狭长的曲廊。院墙不高,但院内一堵照墙很高,把祠堂大门挡得很严实。院内祠堂门前开了一口半月池。整个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处都不对称,院子一边大小,房子一边大小,连房沿都是一边大小,屋后的墙角都是一边方一边圆。堂内香炉摆法也怪,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这座精心设计而处处别扭的祠堂确实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点在蛇的七寸,院门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传做这个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们的母舅。用罗盘分金,共五房,其母问兄长,那一房好?当时回答说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长改变风水,因为四房孝顺,二房忤逆。后来其兄通过改变房子结构,做成蛇形,让风水好四房绝二房。后来二房发现了蹊跷,向舅舅求情,舅舅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二房于是也可以看见天光,后代不至于绝香烟
3、维庆堂(狗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大门甲山庚向兼卯酉,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整个房屋按照狗的特征进行设计,门大,窗大,祠内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间,而是安在祠内北边角落,祠的后门也不是开在后面,而是开在房子的前侧,开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还精心设计了一个狗食盆。狗形祠属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于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属曾氏三房的房厅,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挂壁天井大门未开,只在屋角开一侧门,据说开大门会绝长房,不开大门开侧门,房房皆利。长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时曾乔世做的,叫“翻肚鲤鱼形”。这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如果开门朝不了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国师曾罗三、曾永章都是出在这个祠堂
5、九鳅落窠: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厅主乔新公。相传按九鳅落窠形设计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兴旺,九鳅落窠,意思是建在盛产泥鳅的水田里。后来,另一房建乌鸦落阳堂制煞它,因为乌鸦喜欢飞到田里吃泥鳅,乔新公在堂后建了一个鸟铳形,对付屋后的乌鸦
6、乌鸦落阳: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建于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阳公。相传因为“九鳅落窠”祠建成后,人丁非常兴旺,故庄阳公建祠时,按“鸟鸦落阳”设计了这个房厅,此堂为丁山癸向,为了克制前面“九鳅落窠”堂,设计了这个乌鸦泊田的形状,在祠内安放了一个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乌鸦低头啄食泥鳅的形状。民国三十四年被火烧毁
陵墓:三僚村坟墓比较多,宋明时代的古墓数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风水讲究的精品
1、侧面虎形:位于三僚村阳背垴枫树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传虎形墓这个位置,属另一房所有,墓对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后。人丁兴旺,对吾道公一房压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换到这个位置,造了虎形墓,压倒了狗形祠。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葬阳坳枫树下骑龙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五月吉日重修。(联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来灯辉。”虎形墓是卧虎,这个虎形用心良苦,因为是伏地虎,两只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谓虎视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并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话说寅公进村食豕,先问犬公,因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渊婆太墓(猛虎跳墙形):廖姓在阳背垴的虎形墓,叫猛虎跳墙。阳背垴本来是曾姓人的祖坟山。廖姓久就打算在这里找块地建坟,分点风水。后来二房有一个女儿嫁到曾家,在春节带菜回娘家时,她用地契包鸡腿回去。几年后,廖姓在这里做成了一个虎形墓。以后廖姓二房人丁发展到几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脑。墓壬山丙向正针,共有十一块墓碑,墓过罡刻有“屏山水带、秀挹清环”横联,另有两幅柱联:位妥仍昭穆神安福子孙;德泽绵长光日月灵机变化会风云。主碑碑文:“祖妣生殁藏内葬本处阳坳上虎形正针壬山丙向缝针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坟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后来重修时,先生哄他们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迁到了县城附近,人比较少了。海螺形有八个墓,摘录其中三个碑文如下:一、“葬在阳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广尊府君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孙胜、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贵运府君之墓,葬本里阳坳上海螺形,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于三僚阳背垴最高处,听别人介绍说这个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说明是“旗形”。这墓是唐末时建,是曾氏第一个墓,多次重修,后代非常兴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谢、朱老孺人之坟”“葬阳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监墓:位于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的说法。沈姓过去就是大姓,人多势众,曾姓来了之后,就在沈姓的祠堂旁边(蜈蚣形)做个下沙(一道山梁),做了三年,沈姓人一个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从政成为朝廷的国师,请来了皇帝的圣旨,重新修筑了下沙,(关闭了沈氏的生方)沈姓人后来迁走了。其中一个皇家太监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将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道光五年孟冬吉日重修”
从碑文看,是因为皇帝第二次召曾从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皇帝派太监送灵柩返乡。太监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将太监葬在砂手上,借钦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图也很明显
6、龟形墓: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北麓的公路边,墓前用水泥浇铸了两只龟前爪,正好在水田里,龟态昂然。据碑文载,原墓为清代同治年间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时改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赠拟谥“忠良敦朴”的曾毓伦老大人,附葬有儿子传伯。墓上横幅是“江山永固”
7、罗三公墓:位于三僚圩前公路左侧的大松树下。明万历年间建墓。清代前已经四次重修。碑载:“皇明万历祖父母记载家谱葬三僚鱼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鱼形。皇明23世祖妣考公邦旻?字罗三太公母钟、温氏太婆老府君之坟墓”。三僚村有个“罗三公修南京,从政公修北京”的说法,是风水国师墓
8、鹅形墓:位于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枫树下,为曾氏十世祖曾朴斋和夫人钟氏合葬墓,后来22世、24世亦附葬于此,碑上说明是:“本村砂树脑鹅形亥山巳向”。整个形状象是一只张翅欲飞的鹅,两边砂手环抱如鹅两翅,穴位点在鹅屁股上,这是鹅起飞时,屁股必定上跷,故这是正穴。来龙软了一点,所以栽了一株大枫树,这树象征鹅头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国师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廖均卿墓相传是天
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时,其亲属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择定的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会风停雨歇,大家出来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经隆起了七个坟堆,竟不知那一个是真穴。这个地方在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一岭之隔,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头顶,7个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实际上陡坡上突起的7块石头,很象虎牙
10、廖文政墓:位于梅窖镇店山村老爷山眠犬形,与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个小山窝内,整个地形象一只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庆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横梁上书“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钦天监承旨郎廖考东山公太妣张氏婆妣钟氏何氏婆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庆四年庚午岁腊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岁夏月觳旦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11、凤形墓:位于三僚廖氏后龙山背坑冲,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发、寅葬卯绝墓,墓形为凤,墓穴点在凤尾,为明代三僚著名风水师廖歧山亲建祖墓。相传,廖歧山做墓时,断言点中穴位后,全家当日将有灭门之祸,但如果弃家远遁,当日即可大发。廖歧山寅时做墓后,即从家里的后窗跳出远遁,其兄弟等人不信,当日卯时应验,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后,大发
其他风水建筑: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风水建筑
1、曾氏下砂:位于三僚圩北面河边,沿山梁人工加筑的一道土坝,高约2米,宽约3米,长约50米。曾氏下砂的修筑,是明代曾氏与沈氏争夺生存空间的建筑,砂手护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让生气冲走。但修筑下砂,却在沈姓的上方,挡住了他们的生方,故发生了争执。曾氏借助的皇室的权威修筑了下砂,并将太监黄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龟蛇把水口:位于三僚圩侧河边,三僚河水在此绕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积了一个圆土堆,一个长条形土堆,象征龟形和蛇形,让龟蛇保护水口
3、出土蜈蚣:出土蜈蚣是三僚后龙山的别称,由杨救贫的铃记“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后龙即出土蜈蚣,曾氏在与沈氏争夺风水时,正对着蜈蚣建了一个石拱桥,是个弓形,在桥头建了一座水阁,为箭形,用于破出土蜈蚣的建筑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于三僚廖屋村北无蚊祠后面,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土堆,高约2米,厚约3米,宽约20米,把一条从山谷里涌来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条流入村内,经七处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条从村边绕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国师廖信厚主持修筑,目的是化解本村后龙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其做法是“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天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连贯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时,先后在廖屋村内开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对应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体全身上一百零八个穴位,使之血脉畅通
名人事迹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儿已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这形如猛虎下山、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异的古墓,相传杨筠松创造了72种阴宅墓葬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造型,诸如“凤形”、“龟形”“蛇形”、“蛤蟆形”。我们眼界大开地看见了“虎形”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卧在山头,两尊副碑如两只竖立的耳朵,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视着山下的村落,位于村口的“鲤鱼形”墓穴是给明万历皇帝选了阴宅风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参天古树犹如鲤鱼的两根胡须,可惜的是,左边的那棵树在大练钢铁的年代给毁了。
三僚村引以骄傲的是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枢还乡荣葬,只可惜我们没有发现曾从政的墓地,倒看见了护送其灵枢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址,三僚的开基祖先是曾文讪,这位杨筠松的首席弟子为了却师父心愿而制煞了赣州府督卢光稠的历史掌故不但广为流传还载被入了赣州府志。
岩洞
三僚村东南方的山峰均为石灰岩层,有二处岩洞较为著名,即观音岩、吸石洞
1、观音岩:位于三僚村排上村小组尾部,位于观音寺后,观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后,即为观音岩洞口,高约2米,宽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余米处,洞分两岔,一处略为宽敞,象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设有菩萨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浅。相传里面还有洞穴,穴内有天然石佛。兴国县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节里,有单独的条目介绍观音岩洞
观音岩又名石仙宫,相传洞内宽阔有河,可以通往宁都赖村,杨救贫曾在洞内修仙悟道,著书立说。五十年代初剿匪时,三僚乡政府组织民工进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峰西麓半坡中,兴国县道光四年出版的县地图中,就标明了这个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块巨石掩蔽,巨石间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缝曲折相通,外面不易发现洞口。洞口很宽敞,高宽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阶十余级,入洞后有上百平方米的厅堂,然后分成若干个可以进入的岔道。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虽然不如太平岩宽大,但也是幽静深远。在洞内没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极多,鸟粪遍地,把钟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层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游开发,这个洞和罗经石一起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
荣誉
唐朝时期
三僚村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自然村寨,但自从唐僖宗坤符18年(公元880年),原朝庭金紫光禄大夫、司天监正、风水大师杨筠松(名益,号救贫)先生,携其门徒曾文讪、廖瑀、刘江东、黄妙应等人,选中这块“宝地”侨居二十多年,他们授徒传业,开创了中国南方风水文化之先河。杨筠松先生后被海内外堪舆界尊为祖师。三僚村的曾、廖两姓村民,自他们的祖上曾文讪、廖瑀师事杨公之术后,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约出国师24位,明师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享誉海内外,故被后世赞之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明朝时期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三僚村自明初开始到清代中叶,出现了不少引以自豪的风水先生。如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儿已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枢还乡荣葬
代表人物
三僚村作为中国风水文化发祥地,中国风水学的杨、曾、廖、赖四大祖师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赖布衣也是从三僚继承衣钵。此外许多历史名人如文天祥、海瑞也和三僚有密切联系,现将三僚主要历史文化名人作一个简介: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救贫,是杨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生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时。他有两个儿子名为:杨郎、杨影。杨救贫是宋朝大将军杨六郎的曾祖父——节选自《贵州省天柱县通鉴》。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筠松,民间称他为“救贫仙人”。唐代窦州人(即今广东信宜),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过虔州,隐居兴国三僚村,著《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等风水经典著作,收徒授业,将中国宫庭御用的风水术散播民间,大行于世,为民造福,被人们尊称为“救贫仙人”。赣州城址系杨救贫亲自选定,唐天祐三年(公元九○六年),建城后从赣州返回三僚村途中,被人毒害,死在于都寒信峡药口坝,享年六十七岁
杨救贫在三僚村定居期间,为兴、于、宁、赣一带的百姓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刘江东等弟子,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至今,赣南堪舆学派继承了杨救贫重形势、重龙脉的理论精髓,被称为“形势派”或“赣派”。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学的开山祖师
曾文辿:字继舆,号逸真,兴国县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原居于都县曲洋,因为战乱隐居于都黄檀寺读书,偶遇杨公,唔谈之后,为杨公学问倾倒,追随杨公学习风水术,成为杨公的首位衣钵弟子。杨公云游天下,无意在某地驻足,曾公却要为子孙选择一块世居之地,把师傅引到了三僚村定居。曾公追随杨公二十余年,著有《阴阳问答》、《寻龙记》、《八分歌》等书****,后世尊其为“地仙”,列为中国风水学的第二祖师。杨公仙逝后,曾公随后返回赣州,按师父遗言,说服卢光稠在赣州十字街头开井,磨车湾安水臼,制煞卢王。曾公为防卢氏报复,携弟子远走他乡,后隐居于万载县西山
廖瑀:字伯禹,号“金精山人”,原居宁都东山坝,追随杨公学习风水术,随杨公迁居三僚,成为兴国县三僚村廖氏开基祖。著有《怀玉经》、《一盏灯》等书,后世尊为风水第三祖师
赖布衣:原名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人称赖布衣。相传为今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自幼入三僚村随曾文辿学习风水术,曾文辿以女妻之。曾任国师,后受奸臣陷害,流落民间,足迹踏及全国,以风水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广州、英德、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著有《催官篇》一书****,后世尊为中国风水第四祖师
廖均卿:字兆保,号玉峰,廖瑀后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欲卜寿陵,久不得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珝引均卿至昌平,寻县东黄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车驾即日临视,封为天寿山,授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自成祖起,以后诸帝除景帝外,均陵于天寿山系。明成祖赐给廖均卿一把扇子,亲题御诗: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
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
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因廖均卿喜吃糯米饭,在三僚村廖氏称之为“糯饭公”,至今每年清明节后有一个糯饭公节祭祀他。其墓为其自己择地所建,下山虎形,列为县级文物保护旧址。著有《廖均卿行程记》一书行世
廖文政:廖均卿之孙,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庭举行的一次全国风水术士的考试中,荣获第一名脱颖而出,奉诏迁造仁宗朱高炽墓——献陵有功,先后授钦天监博士、钦天监员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等职。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黄河,任治河钦差,驻凤阳府,征发安徽、河南民工三万人,操劳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荣故故里,著《文政公实录》一书行世
廖胜概:廖文政从孙,字景庵,号菊泉。学识渊博,嘉靖间,同祖文政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返乡后海内巨公多不远千里来聘,成为一代名师,与时任兴国县令的海瑞过从甚密,有诗文往来
曾从政:曾文辿之后,号少潭,明永乐四年,奉旨钦取相造皇太后寿陵,并度京都形势,敕授钦天监博士、进五品灵台郎,给假还乡,御赐额匾文:“开口名师”。后再度奉诏入京,相度故宫与参与修复长城工程,故于任所,御赐“精明地理”,碑额金榜,遣太监护送灵柩还乡,葬于三僚松籁桥
曾邦旻:字寅甫,号罗三,三僚村曾屋人。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年),诏入京,相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九年功成,进阶正七品。皇帝赠邦旻南归圣旨匾文:“江西曾氏子,学识谁能比,腹隐青囊经,眼明雌右礼,呼山山即应,喝水水旋止,事成伟矣哉,功亦在乎耳,别无赠南归,斯言作表记。”其墓为鲤鱼形,位于三僚圩口鱼形嵊
曾永章:号焕卿,奉诏赴北京昌平州相度皇陵,明景福已亥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其侄曾国瑞随同前往,敕授钦天监博士候用,后授钦天监漏刻博士,未任而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公元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科举状元。文天祥与三僚村渊源甚深,曾为三僚廖氏家谱作序,相传三僚廖氏杨公祠的签文为其亲书。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回三僚村招兵,并在廖氏祠堂“无蚊祠”内留下亲书墨迹
海瑞:字刚峰,明代海南琼州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海瑞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至四十三年十月出任兴国县令。海瑞治兴期间,与三僚风水国师廖景庵(号菊泉)过从甚密,结为方外之交。廖景庵刻印祖父相造皇陵经过的《文政公太实录》一书时,海瑞亲为廖文政像题写了像赞。海瑞离兴时,留下赠别廖菊泉诗曰:“此夜殷勤话知己,明朝帆影带云流”
红军时期,彭德怀曾经率红三军团在三僚村打过仗。1931年春,毛泽东亲自起草过“赤化龙聚三都宣传大纲”,筹划红军解放三僚村的战略战术。朱德在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在三僚村内主持召开过群众大会
当地小吃
三僚的风味食品就是豆腐和水酒。三僚豆腐宴是当地有名的小吃,很多人到了三僚必要品尝一下,在一定范围内(兴国县境内)有影响,其特点是鲜嫩有嚼头。三僚街虽小,却有四家豆腐店,而且不逢圩也有豆腐供应。三僚豆腐做法很多,可以上整桌的“豆腐宴”。主要品种有:
煎豆腐、水豆腐、酿豆腐、豆腐乳、豆腐花、豆腐渣、豆浆、臭豆腐等等
三僚村在当街时,有七家炸米果和卖水酒的小店,水酒是三僚村常见的饮料。三僚水酒酒味清淡,价格便宜,是一种可以推介的特色旅游景点饮料,有焖豆腐、乳豆腐、油炸豆腐等,当今来到三僚不吃豆腐宴就不算到三僚
工艺品
三僚村生产的惟一一种工艺品,就是廖屋廖海尧家的手工制作的堪舆工具——罗盘。这户罗盘生产者,采取订单制作的方式,即根据购买者的要求,比如大小、盘面数据的层数、款式来生产,价格面议(大致按每层10元计算,比如盘面数据为24层,价格即240元),生产者仅一、二人,一个罗盘生产周期在三至五天左右,纯手工制作。三僚手工罗盘,虽然与外地现代化生产的罗盘相比,显得粗糙,但因为罗盘在三僚村有特殊的价值,故这种工艺品和生产工艺不容忽视
廖海尧是三僚廖氏三房第39世,罗盘制作技术由其父亲廖唐耀传给他后,他能够不看资料,一天之内用蝇头小楷,把盘面数据一气写完。廖海尧去世,他的技术传给了儿子廖开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