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吐水(计时绝法)
李兰的漏刻法是:用一个容器贮水,用铜做一只渴鸟,状如钩曲,慢慢地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计算时刻的权器,每漏水一升,秤重一斤,经时一刻。
《锦绣万花谷》
金裹锦镶(制席术)
石季龙,善编席。他做的席,用金裹五香,夹杂着五彩线,编成蒲皮,四边缘之以锦。
《锦绣万花谷》
半月草(织草布)
蓐叶草,高五丈,叶色红,茎如金,形如半月之势。因此,也叫半月草,不开花,不结果,质地温柔,可以织布、做席。
《锦绣万花谷》
磨石为镜(月镜古制)
周穆王时期,有一种用石做的镜子,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因此叫做月镜。
《拾遗记》
看清须眉(古镜绝制)
淮南子说:古时明镜之始,镜面蒙蒙然不可明察人物。后来,粉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旃,则人之须眉鬓发,方可看清。
《锦绣万花谷》
暴雨浇不灭(御灯不灭法)
汉武帝燃芳苡灯于阁上,光色发紫有白凤黑冠黑龙马来戏于阁。又曰,用丹豹髓白凤膏磨青锡为屑,再用淳苏油拌和,照于神檀,夜降暴雨,灯光不灭,用麟须拂拂,即有霜娥赴灯。云云。
《锦绣万花谷》
麦子剃了头(编草帽术)
古人云:“首戴茅蒲”,又有人叫“青箬笠”,都是用来蔽日遮雨的。南方人多用竹笠。北方人则用麦莛编成,叫做草帽。每当农家麦收以后,收麦之家的亲属们往到农户家收集麦莛,将其根铡下当柴烧,拉下粗皮及黄不堪用的滑楷,可以用来和泥。经过爬梳、挑选,将其中最精白者,掐成辫子状,然后用丝线沿缘缝成细草帽。草帽有各种形状,圆屋宽檐者,叫马连波;高屋窄檐者,叫香河高,看上去好像没有缝隙一样,也没有一点儿瑕疵。草帽的优点很多,尤其好在戴久而帽檐不下垂。上品一般约值斗酒十斤之价,其次递减,这是六十年前的价值,而今已经没做草帽的工人了,因此也很少见到草帽了。粗者一般家常用,还有人编成无屋帽圈,男女都可戴用。有人为草帽写了一首歌谣:“麦子剃了头,齐把莛杆投。掐成辫子编作帽,贱者卖几百,贵者卖几吊。粗粗拉拉不卖钱。编了草帽编帽圈,男戴草帽耕垄畔,妇戴帽圈来送饭,稚子戴了去放牛,老翁带了上渔舟。归来共饭黄昏后,数数帽圈够不够。”
《乡言解颐》
沟深沟浅(制钱板子)
用长方木板两块,刳成两道槽,如同剖开的竹形,标准是能容纳制式的钱一百文,共计十行,这叫钱板子,又叫钱比子。钱庄把钱板子用铁丝系绳串起来,甚为便捷。有人为此作过赞美歌谣:“沟儿深,沟儿浅,不过一百老官板。找零儿,补底子,不如问问钱比子。”这真是:效他刳木不成舟,滚滚财源欲节流。何必挂叉师玉局,且当编埒作金沟。筑成阿堵绳须缩,认去麻沙字未锼。一百青铜舒掌较,拈来恰在个中收。
《乡言解颐》
牛骨入池(池水不涸法)
北宋崇宁年代,西都大内御花园中池水易涸,有人说,将牛骨置入池中,池水可不涸,依言置之,果然池水不涸。当时范时老、董役亲眼所见。
《邵氏后录》
驾船于木梁(造龙船绝技)
宋禄,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船上造宫室层楼,室内设御榻以备皇上游幸。年岁长久,船舱内外破旧损坏,需要修理,而水中不能施工。熙宁中,宫室黄怀信献计在金明池北挖一个可以容纳龙船的大槽。槽内打若干对大桩,桩上横置大木梁,然后车水入槽,将船划入槽内,置于木梁上方,再把槽内的水车干。船即坐于梁上空中。待修缮竣工后,复用水浮船,撤去梁柱,然后在水槽上建造一大屋,用以泊船,避免日晒雨淋。
《宋稗类钞》
钟馗捉鼠(木机绝技)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曾经刻过一尊钟馗木雕,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运简,毙鼠。李将此雕像献给荆王,王让李住在自己门下。一日,会大使说:“今夜将发生月食。”李说:“我有办法祭天祷月,让月食消除。”王将信将疑,命李一试。李作法后,是夜,月果不蚀。王大奇,以李为神人。
《宋稗类钞》
以水沥井(盐井挖掘术)
陵州有一口盐井,深五百余丈,井壁都是石质,上下都很宽大,唯独中部一段稍狭,称谓杖鼓腰。井凿成时就从井底设柏木为杆,接出井口。自木杆垂绳索而下,方能至水,汲水毕,则用井口旁设置的大绞车绞上。因年岁长久,井杆摧败,人们想更换新的井杆,无奈井中阴气袭人,下井者总是死去,实在无计可施。只有等下雨天人才能下,方稍可施工。返晴复止。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在井口做一个木盘,盘底打上若干细孔,盘中贮满水,让水从小孔中沥入井中,有如雨点。此盘设于井上,谓之雨盘。向盘中不断加水,使水下井,终日不绝。如此经过数月施工,井杆为之一新,使盐井继续生产,恢复盈利。
《宋稗类钞》
百鸟之羽(织羽毛裙)
羽纱和羽缎,出自海外荷兰、暹罗诸国,康熙初,每次入贡只有一二匹,现在福建、两广一带已多起来,是集百鸟之绒毛织成。据《翼物汇苑》载,唐代安乐朝公主使尚方合百鸟之毛织成裙,正视旁视,各为一色;日中影中,各为一色。而且百鸟之形状都能看见,可见古代就已经有这种织物了。又据《南史》记载,齐文惠太子织孔雀毛为裘,华贵无比;据说武后有集翠裘以赐幸臣之举,这都属于此类织物。还有,满刺加哈烈出一种锁袱,又名梭服,是用鸟的细毛织成,其花纹甚细,有如丝织品一样美丽。现在,闽中最多,价不甚高,非羽纱羽缎所能相比。
《香祖笔记》
瓶中爬龟(玻璃品记异)
徐太尉彦若有一次到广南去,在将要上船渡小海时,于浅滩拾得一个玻璃瓶,瓶中有小龟,长约一寸,在瓶中往返旋转,片刻不停。有胡人识得此龟,说:“这是龟中之宝。”
《虚谷闲钞》
轻若飞燕(制飞车绝技)
元代至正年间,平江有漆工王某,善巧思,能造奇器,曾用牛革制成一舟,形狭而首尾都是尖的,可容二十余人,内外均饰以彩漆。收藏时,可将舟折叠,置于一箱中,名为皮舟。又曾造一飞车,两旁有翼,内设机轮,转动机轮则升降自如。上置袋,使风力自后而前,鼓翼如同挂帆,跨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行四百里,飞得愈高,速度愈快,真是奇制。曾传说越王有铜船,卫丘有竹船,白鹄石制成舴艋,然而都不如皮舟,革质软而实用,触山石无损,入涧谷无碍。至于飞车之制造据闻出自奇肱氏,有人说出自周饶国。
《墨余录》
愈圆愈好(空中取火术)
一根木头,将其削得很圆很圆,举木对准太阳,另一手拿一支干燥的艾草,置圆木之后的影子中,则可将艾草点燃。
《博物志》
屋瓦漏泥(制白糖术)
明朝嘉靖之前,世上还没有白糖,福建人所熬的都是黑糖。到了嘉靖中期有一个制糖作坊,偶然间屋瓦缝隙的泥土落在制糖的漏斗中,结果糖缸中上面的糖色白如霜雪,其味甘美异乎平日,中间的则为黄糖,下面的则为黑糖。制糖人感到很奇怪,取泥压在糖上,经过多次试验,都是如此,于是白糖从此才开始问世。
《广阳杂记》
枪金枪银(髹木雕)
嘉禾斜塘有一位叫杨汇髹的人,身怀枪金、枪银的技术,其法是以黑漆为底,用针刻出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人物等,然后用雌黄铅粉,用金箔、银箔敷在上面,加工而成。
《辍耕录》
俘匠而归(雕漆术)
雕漆,是在宋朝庆历年代才开始有的,那时候雕漆叫做犀皮,又叫做西皮、西毗,分戗金与剔红。戗金就是用细针戗出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用钻子钻其空处称谓攒犀。其滑地如仰瓦、光泽坚薄、色如胶枣者,叫枣儿犀。其色黄滑地圆花有云而坚薄者,叫福犀,是福州所产。元朝时期,西塘彭君宝所制造的,非常有名。另外一位叫杨汇的人所制造的,虽然剔之深峻,而层数甚多,然而其膏子不坚,黄地者最易浮起脱落。宋朝剔红器,朱厚色鲜,红润坚重,金银作素,剔剑环香草者最佳。如果是黄地剔山水、人物、花木、飞禽、走兽者,虽然细巧,但易浮起脱落。元朝时期,张成、杨茂所制造的,大多朱薄不坚。有一种假冒剔红者,是用灰团起剑环及香草形,用朱漆漆上,名曰堆红,又叫罩红。明朝时,云南大理人很擅长制造此种伪剔红。李君实所著的《紫桃轩杂缀》记述:髹漆银铜诸器,滇南者最佳。因为唐朝时期阁罗凤侵犯蜀(今四川),俘蜀之能工巧匠而归,故至今仍能善于制造。即常言道滇匠源于蜀匠之巧,然而,可惜的是今亦失传。
《骨董琐记》
姜娘子铸铜(铸铜器术)
南唐后主在升州句容县设置****,铸造铜器,所铸铜器上都是小云雷花纹,其质薄而轻,其色漆黑,上面有监场官的花押(签字)。元朝,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的王吉,仿造句容所铸铜器,都很出名,但花纹较粗,姜娘子铸造的比王吉铸造的较胜一筹。
《骨董琐记》
壁坚如铁(壁画久存法)
《韵语阳秋》云:当文康公在世时,之诚常随文康公到汝州,曾去过韵兴寺,观赏吴道子画的两壁壁画。一壁画的是维摩示寂,文殊来问,天女散花;另一壁画的是太子游四门,释迦降魔成道,笔法都非常奇绝。壁是用黄沙捣泥做成,其坚如铁。之诚颇疑画壁何以能经久不坏,读了此文,方才知晓,明、清以来,画壁之风顿息,是因画家不知此法,也是画家只习惯在盈尺缣素上作画,而不懂画壁妙法的缘故。
《骨董琐记》
欲坐欲卧(门楼绝造)
东都相国寺门楼是唐人所造。国初木工喻浩说:“说是唐人所造,其他方面都是有可能的,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此楼的卷檐。”每当有人走到卷檐下,仰而观看,立久了就想坐,坐久了就想卧,求其理而不得;门内两座井亭的造法,近代木工也无法理解。该寺有十绝,此仅为其中二绝。以上见陈师道《后山丛谈》。之诚按:欧阳修《归田录》记述,喻浩作预浩,据说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乃都料匠预浩所造。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有人怪而问之。预浩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到百年当自会正。其用心之精妙,乃国朝以来木工中仅此一人而已。当今的木工都仿效预都料之法。预浩著有《木经》三卷,传行于世。
《骨董琐记》
木殿一区(建造术)
重建太和殿,自乙亥年六月二十五日,工师和工人开始集中施工。李少司空贞孟元振说,有位老工程师姓梁名九,年逾七十,负责此项工程的董将作。自前代到本朝初年,大内兴造诸工程,都是由梁九董其事。一日,梁亲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还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恐怕这是当时独一无二的绝技。在明朝初期,有位工师名冯巧,造宫殿,自万历年代到崇祯末期,终于老了。梁九在冯门下工作数年,始终没有得到冯的技术传授,而终日服侍其左右,毫不懈怠,益发恭敬。有一天,梁九独自一人在冯巧身边服侍,冯巧对梁九说:“你确实表现很好,是个人才。”于是尽传其技术奥秘。巧死后,九遂隶籍于冬官,代执营造之事。
《居易录》
一枚断锁匙(刻印术)
王虚舟,客居淮阴,岁暮将归,渡江至松石斋,与叔祖虚谷先生告别,等待船夫未至,看见桌上有断锁匙一枚,遂取出匣中石,用断匙代刀,刻“虚谷”二字,字体苍秀中饶有生动之致。刻毕,印出,俨然似用秃笔书写。据说边寿民、程水南诸位之印章,皆为其手笔。
《茶余客话》
指令时刻(壶漏构造)
古人计时用浮漏之壶,称为“壶漏”。清朝乾隆丙寅年四月,重制壶漏。浮漏之制有求壶、废壶。复壶用以播水,建壶用以受水,玉锤用以滤水,铜史用以指令时刻。后来所谓的天壶,就是过去的求壶之遗制,制天壶就是过去的复壶之遗制,平水壶就是过去的废壶之遗制,分水壶就是过去的建壶之遗制。至于龙口玉滴,铜人抱箭,也就是过去的玉锤、铜史之遗制。自宋朝以来壶漏大略相同,唯过去的旧制是每日十二时,分为一百刻;今则分为九十六刻,区别在于此。
一座壶漏的构造包括:上面一层有播水壶三个,形方,分别叫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下面一层有分水壶一个,形方;受水壶一个,形圆。上面三个播水壶依次漏水于受水壶,受水壶上面有一铜人,抱漏箭,下面安装一箭舟,水涨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尽,则泄于池。
《清稗类钞》
猪牙鹿耳(古铜鼓花纹)
广西地下常发现埋有铜鼓,开荒耕地者经常可以得到。鼓为正圆形,鼓面平,鼓腰曲,状似烘篮,又类似用璧玉做的座位。上有若干蟾分居其上,蟾都好像蹲着,一大一小互相对视。上面的花纹,圆的为古钱,方的如竹席编纹,或为人字形,或为圆形中间有孔,或如佛塔、如玉林,或如猪牙、如鹿耳,各分其类,组成有条理的纹路。合其众纹统观之,又很像细画图阵之形,制作工巧精密,非常好看好玩。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也有三尺,当地神祠佛寺一般都有。州、县用以击鼓报时辰,或夜报更点。五岭一带人常私自买回家,重新埋在山里,也不知何故。据《广州记》云:“俚獠铸铜为鼓,唯以高大为贵,面阔丈余,不知所铸果在何时。”马援南征时,得骆越铜鼓,冶铸为马。可以证实铜鼓铸在西京之前。铜鼓虽然不是夏、商、周三代时的青铜器,但三代时已经具有铸造工艺了。还有一种极小形铜鼓,只有二尺许,极其可爱好玩,当今已不多见,也许是被爱好收藏古玩的士大夫们搜求无遗了吧!
《岭外代答》
蒸书(救水淹书册秘术)
书册若被水淹所浸,可先在大蒸器中蒸过,再取出置于日下曝晒,待尚有一二成湿时,用重物压于平处,等全干后即可,色中微渍,但无损坏。
《宙载》
可用七年(制纸褥)
云南腾越州,善于出产纸褥,一条纸褥可用六七年之久,坚滑顺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其相比。广东始兴的清化山人,也能制作纸褥,但不如云南的纸褥柔软耐用。贵州曾出产过纸砚,使用多年而不坏,并可入水洗涤,也算是纸中一奇。
《斯陶说林》
狱中献计(建飞桥技)
青州城西南都是山,城中横贯一漾水,把青州分为两城。起初,在水中植柱造桥,但每年六七月间,山洪暴发,水位骤涨,水冲桥柱,桥常毁坏,已成为青州一大灾害。宋明道中,夏英公守青州,想解此忧患,探得监狱的罪犯中有智者,能筑桥。遂请其出狱,想方设法,重建桥梁。采用的绝技是:叠巨石加固两岸,取大木数十相连贯,架为飞桥,中无桥柱。此桥历经风雨而不坏。
宋庆历中,陈希亮守宿,因为汴桥经常毁坏,损坏宦舟,伤害人畜,于是下令效仿青州所造飞桥。后沿汴水都是飞桥座座,俗称虹桥,为两岸往来带来极大的方便。
《渑水燕谈录》
入窑变玉(陶工绝术)
宋朝时期,江西窑器出自庐陵之永和市。有位老人姓舒,善制各种玩具窑器。舒翁之女尤其如此,号称“舒娇”,其炉瓮诸色,几乎与哥窑等价。我曾得到一只盘和一只盎,质苍白而光黝然,注入水,经久不变,一看便知是古物。相传陶工制陶器入窑变成玉,陶工们怕此事传于皇上,便封穴逃往饶州为业。故今景德镇陶工,有很多是永和人。
《吴炳游记》
百圾碎(青瓷秘烧)
龙泉县龙泉窑出产的青瓷颇有名气,以绿色匀净、裂纹隐隐、有朱砂底者为佳。后来,置龙泉入庆元县,窑地遂属庆元,离龙泉有二百里远,而今人每遇新出之青瓷窑,仍称之为龙泉窑。实际上青瓷窑址在琉田地方,按龙泉旧志记载,经营琉田窑的窑主名叫章生二。凡瓷出自生二窑者,必青莹如玉,现在已很少见,因此价值昂贵。一瓶一盘,动不动就要十数金。其兄章生一的窑所出之器,浅绿断纹,号称百圾碎,尤其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为哥窑,称弟之器为弟窑,或称章生二。
《浪迹续谈》
火之魂魄(窑变)
瓷器之中,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的奇事。这全是水土所合,决非人工之巧所能办到的,谓之窑变。数十窑中,烧制瓷器有千万品之多,而窑变之品实在难遇一窑。《博物要览》中写道:官哥二窑,时有窑变,像蝴蝶、禽鸟、麟豹,本色釉外变成红紫色,实在是火之变化,理不可解。也有一种说法,这种奇之变,是窑中火魂所为,魂飘无定,缠惑难料,因此只可相遇而不可相求。
《稗史汇编》
琴棋字画部
萤火虫百只(夜光画秘制术)
取萤火虫百只、云母石二钱,一起研成粉末,稍加清水和之,然后取新笔在纸上画画,之后将和好的粉末涂在画上,一月之后画面有光,涂十二次以后,画面上有如星星闪烁。
《古今秘苑》
龟尿穿木(字透木绝技)
古人在设立地界标签或其他标记时,因担心别人用利器削或改变木制标记的字迹,就用龟尿在木头上写字,此字迹可穿透木心,而不易被改变。
《古今秘苑》
小中见大(摹影术)
大字最难写,如何将大字写好,今有一妙法:将要写的大字,先取一张纸写成小字,用一根长针穿挂起来,钉到预先贴在墙上的大纸上。垂挂好后,点上一盏灯,借助灯影将小字放大到大纸上,字要大到多少,可随意将写有小字的纸在长针上移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用炭画将放大的字影描下来,大字就写成了。若想放大人物、山水画像,都可以借用此法。
《福寿真经》
一抹即掉(去字绝技)
要想去掉纸上的字迹,可用菖蒲根、谷子石碾成粉末,清水调和后抹在字迹上,等它干后擦去,则字迹就不见了。
《福寿真经》
何处逃遁(写真异人记)
闽人,曾波臣,善绘人像,所绘人像以传神而远近闻名,如镜中人,是写真之绝技,《图绘宝鉴》中称其开辟门庭,前无古人。在此人之前,只有戴文进之善写真,也称得上为妙艺。相传永乐间,文进初到南京,将要进入水西门时,转眼之际,为他挑行李的脚夫挑着行李逃之夭夭,莫知去处。文进遂向酒家借纸笔,追绘其像,集中众脚夫来认,众说:“这就是某某人。”同往其家,果得行李。又相传还有一善绘人像者叫吴小仙,春日同几位王孙游杏花村,酒后口渴,向竹林中一老妪处讨茶喝。第二年,复至其处,妪已过世,小仙自想心存,遂援笔绘其像,所绘与妪在世时无异,妪之子见像后,为之失声痛哭。
《浪迹丛谈》
吴道子画佛背光(做圆秘术)
《名画录》上说:“吴道子曾经画佛像,将圆形的光圈留着不画。在一次大的聚会时,他面对众人举起手一挥,圆形就顺着他的手运动而画成了,观看的人没有不惊叹的。”画家画这样的东西自然是有方法的,只要用肩膀靠着墙壁,尽着手臂的长度将手一挥,自然就画成了一个圆形。笔画的粗细,就以一个手指隔着墙壁作为标准,笔画自然就是均匀的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吴道子画的妙处并不在这里,只是为了使那些俗人的眼睛惊奇罢了。
《梦溪笔谈》
和尚神算(围棋局数秘算)
小说记载:唐朝的和尚一行曾算过围棋局的总数,一共有多少局,他都算出来了。我也仔细考虑过,这当然不难,但数字太大,不是世上所有的数字能表达的。现在我大略地说一下,大凡见方二路中,用四个子布棋,可以变出八千十一种局。见方三路中,用九颗棋子布局,则可变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二局。见方四路中,用十六颗棋子布局,可变四千三百零四万六千七百二十一局。见方五路中,用二十五颗棋子布局,可变出八千四百七十二亿六千八百八十万九千四百四十三局。(按照古法: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万兆为秭。而算家都是以万万为一亿,万万亿为一兆,万万兆为垓。我们现在只以算家的计数方法进行计数。)见方六路中,用三十六颗棋子布局,可变换十五兆九十四万六千三百五十二亿八千二百零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六局。七路以上布局的,变化的局数无法计下来。如果要将棋盘三百六十一路的变局全记下来的话,大约要连写五十二个万字才是局的大概数字。(五十二个万,最下的是万局,第二应是万万局,第三应是万亿局,第四应是一兆局,第五为万兆局,第六为万万兆局,万万兆称为一垓,第七是垓局,第八为万万垓局,第九是万亿万万垓局,再下去就无法计数了。但五十二次万倍相乘后,所得的积数就是总数的大数,零头不算在内。)下棋的方法是一路可以变三局,以后不管布局是横是直,只要增加一个子,都用三相乘,直至增加三百六十一子时,依旧与三相乘,就是总局数。还有一种算法是:先算出靠边一行的布局数,以此为标准(其十九路,因而有一十亿六千二百二十六万一千四百六十七局),每加一行即以此为标准累乘,一共有十九行,连乘以后也能得出棋局的总数。还有一种算法:先用自身的数相乘(可得出一百三十五兆八百五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四亿四千八百二十八万七千三百三十四局,这是两行共三十八路变化的总局数),下位放在旁边,用下位乘上位,又用下位乘下位,将它作为上位,又放在旁边,以下位乘上位,以下位乘下位,再加一法,也得到了上边的数字。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却只有这种最为便捷快当(只需五次运算即得出三百六十一路棋局总数),即使有千万变化,不会超过这个数,围棋的局数就全了。
《梦溪笔谈》
虞卿斗马(下棋战术)
四个人分两方下围棋,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方必胜。那就是,让我方棋术较差的人在敌人能手之前,要求他只管急攻,且只攻击对方非救不可的地方,使敌方较强的人受到牵制,无力顾全大局,再让我方较好技术的人去战对方技术较差的人。这是虞卿斗马的方法。
《梦溪笔谈》
隔纸熨烫(除字画油秽秘法)
如果字画上沾了油秽,可用海螵蛸、滑石各二钱,龙骨一钱五分,白芷一钱,放在一起碾为细末,然后将细末铺在字画油秽处,隔纸熨之。若油秽长久,则可先用清水浸透,再用此法也能去除油秽。
《福寿真经》
冷透再收(晒书秘法)
到夏季的伏天,清晨太阳一出,就将书朝天翻开,置于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晒到午后将书翻覆后再晒,傍晚时分将书收起,等到书籍冷透后方可叠入箱柜。如果书还有热气,就不可收藏,定要待书冷透。一切字画及衣裤鞋帽都可用此法晒后再收藏。
《福寿真经》
芸香飘屋(藏书避蛀秘术)
防蠹之法有许多种:有用樟脑的、有用香蒿的、有用烟叶的、有用花椒的,但总不如用芸香有效果。用芸香防蠹的方法是,伏天晒书后,将书堆满柜橱并打开柜橱门,放一火炉在空处,燃一炉炭火,烧起芸香,待芸香烟雾满室缭绕几个时辰,再关好柜橱之门,这些被芸香熏绕过的书则虫蠹不生。
《福寿真经》
雪水熬糊(书画不蛀秘技)
把腊月里的雪水存贮起来,裱书画的时候,用雪水熬面糊,这种雪水面糊裱出的一切书画,永远不会蛀。
《福寿真经》
添入黄蜡(虫鼠不侵书画法)
在裱字画的时候,把生矾末、花椒末、黄蜡一起放入糨糊内,这种糨糊裱出的字画则虫鼠不侵。
《福寿真经》
捣三万下(合墨秘法)
合墨法:用好的醇的烟用力捣匀,捣完以后,用细绢筛,放入缸内筛掉草屑沙尘。筛下的烟子同细沙尘一样轻细,然烟子极为轻微,不适应露在外面筛,很容易飞散,不能不小心谨慎。每一斤墨烟,用五两好胶浸在梣皮汁里面,梣皮是江南的樊鸡木树皮,这种树皮浸入水中后水变绿色,可以解胶,又能增加墨的色度,再将五个鸡蛋的蛋白(不要黄)放入里面,用一两真朱砂、一两麝香,另外整治,细细地筛,然后混合均匀,加入铁臼里面,宁可干硬一点儿,也不要太湿。大约捣三万下,也越多越好。合墨时间不能超过二月、九月,温暖的时候,墨很容易碎,每锭墨的重量不能超过三二两,大致原则就是这样。墨锭宁可小,也不要作得过大。
《齐民要术》
宁小毋大(制笔秘术)
制笔法:韦仲将所著的《笔方》中说:“先要用铁梳梳理兔毛和羊青毛,去掉其秽杂毛,使它不弯曲杂乱。”做完这一切,将其分开,用梳背拍打让其整齐,毫尖和头上都必须做到排扁极均匀、平正、好用。衣用羊青毛,将羊青毛缩拉到离兔毫头下二分的地方,然后合扁,再卷动至极圆。卷好后,尽力将其扎紧。
将整理好的羊毛放在中央,或用衣中心——叫做“笔柱”,有的将其称作“墨池”或“承墨”。再用毫青团在羊青毛外,和作柱的方法一样,使中心整齐,也使其均匀平整。用力捆扎,放进管中,宁可让毛长而让笔加深,宁小不要大,是制笔的关键。
《齐民要术》
层层有序(唐曲绝奏)
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中有这样一句诗:“逡巡大遍凉州彻”,这里所说的“大遍”,是指包括有序、引、歌、哨、催、衮、破、行、中腔、踏歌等演奏层次的大曲。其中每一层次中又包含了几十段,每段又要多次反复演唱。如果只是选段演奏,便称为“摘遍”。今天人们演奏的大曲,都是选段演奏,而不是原来的“大遍”了。
《梦溪笔谈》
妩媚吴娘笑是盐(杖鼓曲记)
唐代的杖鼓,本来叫“两杖鼓”,因为它在演奏时两头都用鼓杖敲击。现在的杖鼓,改用一头敲,一头用手击拍,这实际上是唐代的“汉震弟二鼓”。当年唐玄宗与宋都很擅长演奏这种鼓乐。它的乐曲大多是独奏,如《鼓笛曲》等。今天的杖鼓,常常只用来打击节奏,远不及技艺高超的独奏那么美妙动听。从前的古曲目都早已散失殆尽。前些年王师南征时,在交趾曾得到一支名叫《黄帝炎》的曲目,这就是从前的杖鼓曲。唐代的杖鼓曲还有《突厥盐》《阿鹊盐》等。唐代诗人施肩吾曾经在诗中写道:“癫狂楚客歌成梦,妩媚吴娘笑是盐。”这就是当时对演奏情形的真实写照。现在的杖鼓曲谱里还有这支鼓曲。
《梦溪笔谈》
四善之木(选琴材秘术)
琴虽然都是用桐木做成,但桐木必须是存放了多年,待木中的水分完全挥发之后,做成的琴声音才激扬优美。我曾见过一张唐初制成的路氏琴,木质都已经枯朽,几乎承受不起手指的安抚,可它的音质却非常清脆。我还有幸看到越人陶真道保存的一张越琴。传说是用古墓中破旧的杉木棺材做成的,琴声非常刚劲挺拔。吴地有个叫智和的和尚有一张琴,琴色微碧如玉,琴轴是用有纹理的宝石做的,其制作工艺和音色都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琴腹上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题写的数十个篆字,“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陀螺,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制成此琴”,字迹苍劲古朴。做琴的材料,一般说来应具备轻、松、脆、滑四个特点,这叫“四善”。但木质坚硬如石,还可以用做琴,这我就不明白了。《荒录》上说:“海南岛琼管一带有比较多的咭陀树,都是十分稀有的木材。”我怀疑“伽陀螺”就是咭陀树。
《梦溪笔谈》
极尽妙理(临帖一绝)
世人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大多会为其笔的走势而牵制,失去了原味。应当横行临摹,完全不去管点画,而只是按旧迹运笔,然后才能极尽它的妙理。
《梦溪笔谈》
四箱断鼓槌(唐羯鼓记)
《羯鼓录》序言中谈到羯鼓的声音时,这样形容道:“鼓声紧促而且传得很远,与其他乐器声极不相同。”唐代时的羯鼓曲,今天只有郑州的一位老人还能演奏。他演奏的曲目有《大合蝉》《滴之泉》。我在鄜延时,曾经听他演奏过。泾原的承受公事杨元孙将这件事上报朝廷,玄帝下旨召这位老人进宫。杨元孙领旨到鄜州时,老人已经去世。从此,唐代流传下来的羯鼓曲便失传了。如今乐部中虽然还有羯鼓曲名,但已是名存实亡了。那急促而高远的鼓声,再也听不到了。唐玄宗曾经与李龟年谈到羯鼓时说:“敲坏了的鼓槌有四箱子。”用力如此猛烈,当初演奏羯鼓时的技艺就可想而知了。
《梦溪笔谈》
|